![]() |
|
新聞動態 您現在的位置:首頁 - 新聞動態
我公司出口利比亞的電子汽車衡在港口裝箱
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(The Great Socialist People's Libyan Arab Jamahiriya)簡稱利比亞,雖然是北非的一個國家,卻靠近北美洲美國、西歐和亞洲的中東、西亞、南亞、東南亞、東亞之間的海運線的必經之路--地中海航路中間,是中東石油運到西歐、美國的必經之路,油輪運輸必經之地,東接有蘇伊士運河扼歐、亞、非三洲交通樞紐的埃及,利比亞還是石油盛產國,地理位置非常重要。位於地中海南岸,與埃及、蘇丹、乍得、尼日爾、阿爾及利亞跟突尼西亞相鄰。除沿海地區及南部山區外,利國大部分均為沙漠。利比亞是非洲石油儲量最大的國家,但由于缺乏勘探,一半以上的油田都未經開采。利比亞戰略位置重要,并為產石油國,曾使它成為歐洲各國重要的貿易伙伴,但因該國政府反對西方霸權主義,使其在政治上被西方國家排斥。自“9·11”事件以來,卡扎菲一改與英美對抗的強硬立場,宣布自愿放棄研制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,接受國際社會的核查。對于美國發動的反恐,卡扎菲除主動加入反恐陣營給予支持外,還對利比亞境內的基地組織采取了嚴厲的打擊措施。從2003年到2010年,利比亞積極與歐美各國改善關系,也達成許多的重大共識,在最近的利比亞動亂前聯合國對利國的制裁已經解除,2011年2月聯合國通過決議制裁利比亞[1] ,包括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[2]等。 連日來,美英法持續對利比亞發動打擊[3]。就在西方宣稱行動“進展順利”的同時,空襲所造成大規模人員傷亡也引起西方外國家的的質疑,不滿和反對聲音開始增大。據美軍方介紹,從3月19日下午開始的“奧德賽黎明”軍事行動已使利比亞防空力量大大削弱。20日,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倫稱,多國控制利領空的第一階段努力已“取得成功”。雖然西方稱首輪空襲目標“范圍有限”,但空襲規模之大、范圍之廣遭到諸多質疑。據利比亞國營電視臺報道,西方一天的空襲即造成64人喪生,150人受傷。從目前看,空襲行動仍將持續一段時間,預計利比亞的傷亡還將繼續增加?找u實現兩個目標,一是摧毀利防空設施,為建立禁飛區,西方戰機開始巡航創造條件;二是遏制卡扎菲向東反擊反對派,并從班加西等地撤退。利比亞戰火下無辜的利比亞民眾(4張) 西方推動設立禁飛區,發動空襲的主要理由是防止利比亞發生人道主義災難,阻止卡扎菲“屠殺平民”。但實際的情況是,這場軍事干涉所導致的人員傷亡可能大大超出未加干涉之前。除了空襲直接導致大規模人員傷亡外,西方軍事干涉還會使沖突升級、爆發持久內戰,由此將造成更大的人道主義災難。其實,西方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高舉“人道主義干預”大旗,并在波黑、伊拉克身上試驗過,但從未成功過。從波黑、伊拉克的經驗看,這種人道主義干涉往往與推翻政權相掛鉤,為日后直接推翻政權做鋪墊。歷史經驗也表明,所謂人道主義干涉往往是武力干涉他國內政的借口,表面上是出于國際道義[3],但實際上則是出于狹隘的政治或經濟利益(如石油、不喜歡某個政權),甚至可能簡單地出于對某個領導人的好惡(如西方都不喜歡薩達姆、卡扎菲)。背后絕非如其所宣揚的人道主義那么簡單。
|